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目录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强调了各区域的特色发展和策略。宁夏沿黄地带:以能源化工、新材料和清真食品为主,打造商贸物流中心。藏中南地区:侧重于农林畜产品、藏药、旅游和文化,拥有矿产资源,是水电备用基地。陕甘宁革命老区:发展能源化工和现代农业,同时发展红色旅游。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涉及11个重点经济区,分别是成渝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北部湾地区、呼包银榆地区、兰西格地区、天山北坡地区、滇中地区、黔中地区、宁夏沿黄地区、藏中南地区、陕甘宁革命老区。
年12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2012年2月,国家发改委官员对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进行解读,明确了战略部署的基本战斗思路。
国务院原则同意《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战略旨在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推动西部地区发展的决策,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显著的三大台阶: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大幅提高,以及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该规划着重从七个关键领域进行布局:综合经济方面,目标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速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超越全国平均水平。
“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的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1、十二五期间,我国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升、政策体系逐步健全,既带来了经济效益,又兼顾了社会和环境效益。(一)规模显著扩大。全国70%的伴生矿产实现综合开发,矿产资源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利用率分别提高到35%和40%。
2、“十一五”期间,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力度不断增强,利用规模日益扩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积极进展。(一)利用规模不断扩大。
3、“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突出,气候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加剧。
4、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高度重视,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强化引导和政策支持。各地区和行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相关部门会共同协作,通过资金、政策倾斜,推动资源向薄弱地区和领域集中,实现全面、协调的发展。
5、在十二五期间,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遵循明确的指导意见。其主要目标是通过实施一系列策略和措施,推动我国资源利用效率的显著提升,以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首先,指导思想强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度贯彻科学发展观。
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面临形势和发展基础
面对全球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面临一系列形势和基础。首先,全球竞争加剧,新兴产业成为各国战略重心。为应对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四川省需要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和“十二五”重点任务。
国家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内区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
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目标是抢占科技和经济制高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川省十二五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成功实施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关键支撑条件:首先,科技创新被视为基石。通过持续的科研投入和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其次,产业化进程的加速至关重要。
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产业布局四川省根据新兴产业的特性和区域发展实际情况,规划了以成都、绵阳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布局,兼顾全省其他地区,强调研发、设计和营销优势的发挥。
四川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第四章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1、第四节 再制造产业化 依托成都、德阳等地的制造业优势,发展再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机械产品和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推动规模化和产业化。第五节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建立回收体系,推广技术,完善管理,以及示范工程的建设。
2、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建立产业联盟和创新联盟,提升数字电视、移动通讯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工程中心、实验室创新能力;建立完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智能传感等领域工程实验室,建设平板显示共性技术研发及公共服务平台;加强软件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业务标准库、知识库和案例库建设。
3、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和集中发展的产业特征,从我省区域发展实际出发,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重点园区,按照合理布局原则,充分发挥成都等城市在研发、设计和营销方面的优势;以核心区域为布局重点,重点拓展区为主要支撑,辐射带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